工作8小時之外的業餘生活,青年們都在乾什麼?加班、追劇、逛街、打游戲?如今,這些“宅與無趣”的常規選項正在被冷落,越來越多青年開始探索新玩法。
  抱團建設新活動場,五花八門的青年俱樂部進入生長爆發期。喜歡運動的,自發組建起跑步、潛水、健身、舞蹈等俱樂部;熱衷“充電”學習的,長期游走於各大英語角、金融投資分享會等;嚮往多彩生活的,各類主題沙龍、派對應接不暇。
  青年俱樂部,正在成為青年們耕耘時光的“自留地”。
  低價或免費輕鬆又好耍
  在俱樂部里,青年們可以低價甚至免費參與到各種活動中來。在這裡,大家分享生活,分享技能,度過一段悠然時光。
  元旦小長假,位於成都環球中心寫字樓一角的“偶咖”並沒有放假。這裡是由8名青年自發成立的交流空間。每天這裡都會策劃各式各樣的小型活動,收費10-50元不等。
  1月1日,80後女咖啡師芳芳帶著咖啡豆等原料,現場教起花式咖啡製作。如何打泡?如何勾花?3名“學生”小心翼翼實踐。“50元一節體驗課,免費送一杯咖啡。”曾花費近萬元去學習咖啡技藝的芳芳,很樂於將所學分享給更多愛好者。50元的收費,主要是材料和場地費。
  下午,定居成都的美國夫婦艾倫和邦尼照例開啟周四英語角。4名“學生”中,在天府軟件園上班的羅曉梅是第一次參加。前一天,“錢少、家遠、朋友少”的她正發愁放假怎麼過時,偶然在網上看到了活動通告。花10元錢點一杯清茶,結交幾位朋友,聊愛好聊工作,順便練習英文口語,她覺得“既經濟實惠又有意義”。
  與此同時,位於成都武侯區高升橋一居民小區的“樹舍”,類似的低價活動也在輪番上演。美食達人蒼老師教“吃貨”們燒糖醋排骨、在證券公司工作的許老師開課講股票操盤案例……“取名寓意樹木成舍,自然之家。”創始人大樹告訴記者,他的初衷就是打造一個簡單真實、健康快樂的青年活動中心。
  在成都的青年俱樂部中,除了這類無主題綜合空間,還有很多低收費甚至不收費,主題鮮明的空間。美劇愛好者俱樂部“朋友們的小屋”隱身在玉林南路一小區內,2011年,3個英語專業的年輕人租下房子,打造起現實版的《老友記》,供青年們線下看美劇、學美語。“成都跑客”俱樂部則在2013年由跑步愛好者自發成立,“工作之餘,跑步去”,每周2-3次約跑,如今已聚集2500餘名會員。
  熱衷西式派對的成都良駒青年俱樂部最近才新鮮出爐。2014年12月23日,良駒舉行了成都首場“醜毛衣”派對。50餘名身著聖誕裝飾毛衣的中外青年,在美國老師馬汀和瑞秋的帶領下,學跳起了搖擺舞。
  發起人蔡思宇長期活躍在成都“老外圈”,如今從事教育培訓和咨詢工作。他告訴記者,“醜毛衣”派對是俱樂部首場活動。“活動全免費,只要身著毛衣即可。”
  交換看家本領生活有了“充電寶”
  低門檻的操作模式,如何保證俱樂部的穩定和發展?“樹舍”創始人大樹認為各類俱樂部的實質,就是為各路青年提供了一個“才能交換空間”。
  大樹告訴記者,2010年至今,“樹舍”已連開了4家“分店”。所有場地,最初均由“金主”友情贊助。但經過4年發展,他們目前已做到收支平衡,且略有結餘。在他看來,如此成就全來自於參與者之間的“交換”,他只是提供了一個空間。
  各自的才能如何交換?在最早的“樹舍”,記者看到180餘平方米的房屋、120餘平方米的花園,可以臨時變換成各種場所。它一會兒是個生活館、圖書館,一會兒又成了微型電影院、文化沙龍,一會兒又打起太極拳、練起瑜伽,變身健身俱樂部等。“不同行業背景的青年可以互為師長。”設計師講室內裝修、醫生護士教健康保健、銀行工作的講投資理財、搞藝術的教琴棋書畫……大樹認為,不同行業、領域的青年聚在一起,交換才能、相互分享本身就很有賣點。“樹舍”做的就是通過主題策劃和組織,使其定期、連續性地開展。“活動按場結算,報名費中俱樂部只抽取茶位費,其他全部給老師。”據悉,“樹舍”目前已開展上萬場活動,與不下500餘名“老師”合作過。他們有的是參與者推薦而來,有的本身就是參與者。
  咖啡課“老師”芳芳最初就是一個參與者。“2014年初,工作、戀情都不順心,我就辭職了。”待業的她情緒很差,心中的鬱悶也無法排解。網上閑逛時,發現了“樹舍”的心理課程。看到20元的報名費,就隨手報了名。課程名為穿行心理學茶話會,老師“穿行”任職於成都一家心理咨詢機構。課上,他讓報名者圍坐一圈,閉眼拉家常。“那是我第一次向陌生人講出了心裡話。”得到釋放的芳芳當天就躺在角落的沙發上美美睡上了一覺。從那以後,芳芳就成了常客。2014年11月,她也和穿行一樣當起了“老師”,教的就是從事已6年的咖啡事業。
  網聚高人氣熱衷“微傳播”
  草根出身的各類俱樂部,如何吸引人加入?記者發現,早期的俱樂部大多是通過豆瓣、人人小站等網絡宣傳。如今,手機互聯網熱潮下,成都各大俱樂部則大作“微傳播”文章。
  記者通過微信公眾號上的指路地圖,輕鬆找到了藏身玉林南路一個舊小區里的“朋友們的小屋”。發起人之一張煦正坐在陽臺的沙發上擺弄手機。團隊中,她每天的工作就是負責在豆瓣上面發活動信息,管理微博、微信,發表活動總結,與網友緊密互動。
  愛麗絲則是“樹舍”的微博、微信運營官。打開“樹舍”微信,你會發現幾乎每半個小時就會有更新消息。除了發佈、記錄活動本身,她還專設了“幫幫忙”話題。只要有“樹葉”(樹舍參與者昵稱)向她發送求助信息,她就會及時作出回覆。“我能解決的就當場解答,如果是其它問題我就會轉發到官方微信上,呼叫更多人幫忙。”記者看到,求助信息五花八門,有如何做幻燈片、求職信、相親帖、驢友自薦、整容醫生推薦等。
  “幫幫忙的人氣挺高的。”她告訴記者,他們的賬號擁有數萬名粉絲,來自各行各業,絕大多數都參加過線下活動。求助帖一發出,基本都能收到有較高可操作性的回覆。
  良駒俱樂部的蔡思宇也是一位微博、微信達人。每天不間斷發佈各種西方禮儀、文化知識帖,併發佈線下活動成為主要內容。他表示,“我的學生主要都是待出國留學、工作的年輕人,我想通過在成都的外國人教會他們更多西方社交技能。”
  發掘新商機承載創業夢想
  有青年人聚集的地方,就有商機。之前,加入青年俱樂部還只是大家放鬆休閑、消磨業餘時光的一種方式。如今,“高人氣”吸引越來越多的青年開始打起淘金創業的主意。
  “儘管現在的收入只夠維持日常生活開銷,但我覺得這個商業模式很有前景。”唐隆是“偶咖”創業團隊的一員,經過一年猶豫,2014年底他辭職全職經營起這家青年俱樂部。他認為,網聚起人氣,商機就自然而來。如何聚集人氣?俱樂部各種針對廣大普通青年,低票價、多花樣的活動,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式。“眾人拾柴火焰高,我們就是要為沒多少錢的普通青年服務。”唐隆認為,市面上的休閑娛樂場所更多走“高大上”路線,而他們則要走平易近人的“走心”路線。
  真心實意為廣大普通青年排憂解難,也為創業團隊收穫了越來越多的“人力物力”。最近,馮璽成了“偶咖”的一名兼職。每周抽2-3天,為店鋪設計海報、寫文案,一個月所得不足千元,但她依舊很享受。“這份體驗不能用金錢來衡量。”她告訴記者,來這裡的青年很熱情友好,大家擁有的是“哪怕只有一片麵包,也要分給你一半”的情誼。她告訴記者,房間里的風琴、復古打字機、窗帘桌布、小裝飾品等,大多也都來自參與者們的“捐獻”。
  除了各類活動,俱樂部也是本土青年畫家、設計師們的“格子鋪”。他們將畫作、手工藝品等放到俱樂部寄賣,俱樂部按所售金額提成。記者留意到,這裡寄賣的產品價格幾十元至數百元不等,有飾品、陶器、油畫、攝影作品等,宛如一個小型室內創意集市。而這些琳琅滿目的待售商品,也為環境增添了幾分生趣。
  □本報記者 朱雪黎
  (原標題:青年俱樂部 8小時之外抱團新生活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r86vrtx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